查看原文
其他

审查放水丨银行业自食骗贷苦果

2017-04-23 程维妙 北京商报

贷款业务是银行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,然而一些银行却冒险进行扩张,一种常见表现就是在审核贷款材料时“放水”,这也让一些企图骗贷的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。日前,资本大鳄郭文贵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“红色通缉”对象,他六年前利用假合同和工商税务假财务报表骗取某国有大行32亿元开发性贷款的消息也不胫而走。其实近年来因贷款管理不到位吃到罚单的银行不胜枚举,出现不良后再进行掩盖,也几乎是银行业心照不宣的事情,但积聚的风险也给银行埋下很大隐患。


1激进的贷款

4月21日,银监会发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会议内容显示,截至3月末,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16.6万亿元,比年初增加4.5万亿元,比去年同期多增1026亿元,余额同比增长12.3%。


伴随着贷款余额的不断累加,“空壳公司骗贷”、“银行因贷款资金监管不到位被罚”等消息也层出不穷。就在上周,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确认,北京政泉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、“盘古会”牵头人郭文贵确实已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“红色通缉”的对象。


据稍早前多家媒体发布的报道,郭文贵涉嫌的多项犯罪中,就包括骗取银行贷款。报道称,2010年下半年,资金极度困难的郭文贵,通过虚构盘古项目后续工程建设和装修手续,利用假合同和工商税务假财务报表,获得了某国有大行北京一家支行32亿元的开发性贷款。


32亿这个数额在银行遭遇的“骗贷案”中还不是最惊人的。2014年5月,柳州银行董事长李耀清当街遇袭,追踪凶手时,牵出广西中美天元集团相关企业诈骗案(广西中美天元集团总裁吴东,此案也被业内称为“吴东案”)。据了解,吴东家族的骗贷很多是通过空壳公司和资料造假进行的,骗贷金额高达328亿元,这也反映出柳州银行在贷款业务管理方面存在极大的漏洞。


该事件一度震惊金融圈。但就在今年2月,柳州银行梧州分行再因存在贷后管理不到位,导致贷款被挪用被罚20万元。事实上,银行因贷款业务违规而吃到罚单的事例已不胜枚举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最近两个月,被罚的就有北京农商行、江西上饶农商行、江苏海门农商行等。不仅如此,在银监会4月10日公布的最新罚单中,挨了“板子”的十余家银行及分支机构更是无一例外地在贷款业务上有违规操作。


被披露出来的案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。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表示,银行在贷款业务上有“暗箱操作”的情况非常普遍,一种表现就是审查资料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“放水”,而且银行是对公和个人“通吃”。一位知情人士透露,有购房者为申请到更高的房贷额度,假造公积金证明,本来只能贷不到100万元,最后额度翻倍,放贷的是某股份制银行,根本没有查出公积金有假。

2利润的诱惑

一些银行甚至因为放贷过于激进,导致自身现金流出现危机,不得不再去找同行借钱。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,在银监会4月10日发布的处罚信息中,有6家银行分支机构因“违规转让非不良贷款”被罚。


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,这是银行同业之间的一种贷款买卖行为。“一般来讲,贷款都是由商业银行来主办,在期满前,都是长期趴在银行自身的账户上,形成银行的资产。但有时候,有的银行出于现金流的考虑,比如贷款放出去了,现金却不足了,于是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借,出现了买卖贷款的一种行为,或者是先把贷款抵押到另一方,帮助自己渡过难关,之后再赎回来。”赵锡军指出,银行如果业务扩张比较厉害,现金流压力比较大,就可能这样做。这种做法并不合规,更会增加市场风险。


银行为什么对发放贷款有这么高的热情?业内人士介绍,存贷款利差一直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利润来源,其中信贷更是银行业务中的基石。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,尽管受到全球低利率环境、中国利率市场化、金融脱媒等影响,以及交易银行、投资银行、资产管理等银行新兴业务的夹击,传统存贷业务增长将逐步放缓,但预计到2020年,对收入的贡献度也依然会达到52%。银行人士也普遍坦言,加大贷款投放,能为利润奠定基础。


不过,也有银行人士吐槽称,有时放贷也是迫于当地政府的压力。一位知情人士透露,一家位于华东地区的国有大行某支行,被当地政府要求为一家地方国企提供贷款支持,该国企在海外的一个大项目已出现问题,银行的钱很可能一去无回,但政府坚持为其担保,银行不敢不放款。


“根据银行放贷要求,该企业并不合格,但迫于政府压力不得不放,那家支行行长非常无奈。”该人士介绍,按照银行审批贷款的流程,肯定要评估企业的资质,但如果必须把贷款放出去的话,就要对评估结果进行粉饰,做得滴水不漏,以保证后期检查中行内的内控、稽核检查以及行外的银监会审查等都能过关。

3不定时炸弹

但这样放出去的贷款,在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,也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,在经济下行期,企业违约率上升,原来优质的客户可能变成劣质客户,为银行带去坏账。尤其是作风比较激进、没遵守稳健原则的银行,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相对比较高。


出现不良后,银行心照不宣的一种做法就是对不良数据进行掩盖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介绍,例如从表内转移到表外,再通过投资计划进行包装,隐瞒资产的真实质量情况。


另外几种掩盖不良的手段也被曝光。据了解,银行惯用的做法还包括:将事实已经发生的逾期贷款纳入到关注类贷款,或者用“击鼓传花”式的放贷手法将不良资产转移。


对于后一种做法,今年春节前后,曾有一家刚刚上市的农商行客户对北京商报记者报料,称自己的资金被该农商行用于给其他客户的贷款周转,结果该客户彻底还不上款之后,银行却来找自己追债。有银行人士透露,银行“倒贷”现象非常普遍,就是企业贷款后,如果资金流出现状况,每个月只还利息,然后再向银行进行拆借,用于借新还旧。


但在种种瞒天过海的方式之下,银行不良数据的真实性也被打上问号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、前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,银行披露的不良数据远低于真实水平。就在不久前披露2016年年报的东北地区某城商行,就因为不良率、不良贷款余额等数据相左而受到质疑。


“我们过去这么多年依靠高杠杆、高信贷剧烈扩张,一方面搞出庞大的过剩产能,一方面很多行业出现严重泡沫,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通胀。光近百家钢铁企业,负债总额就超过3万亿元,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。银行很多都是通过调账、涨息或所谓的重组把不良贷款暂时掩盖住了,但总有一天要承担。”向松祚表示。


其实已有不少银行吃到苦果。在近两年爆发的多起国有企业信用债兑付危机中,数十家银行被卷入,追偿困难。民企违约的情况更是遍及各地,甚至酿成了某银行支行行长追偿无果后自杀的悲剧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不良资产的风险列为四大金融风险之首,监管层对不良贷款虚假出表等违规操作已经给予关注,并在近期接连下发的指导文件中要求银行严格自查,被称为“史上监管文件最为密集时期”。不过,吕随启提醒,当前监管力度一直加码,对于银行违规行为确实具有相当的震慑力,但更要防范再次滋生出问题的可能,避免监管力度减弱的时候,或一些银行通过监管考核之后违规操作再次“死灰复燃”。

精彩回顾


谁主沉浮丨法国大选首轮投票最后24小时


海涛旅游,成也模式败也模式


深度解读丨北京规则正式落地,共享单车巨头谁最有利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